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刊创办于1989年。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。西安医科大学主办。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。西安交通大学主办。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性病学专业期刊。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。本刊主要报道我国现代医学及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有关皮肤性病科学在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。本刊始终遵循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注重科学性、实用性、创新性、注重中青皮肤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”的办刊方针。14年来在上级主管,主办单位领导的关怀下,在全体编委作者,读者及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。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。许多地区和单位已将本刊列为晋升职称发表论文必须的期刊之一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伏天吃苦味食材养生指南

时间:2025-07-24 16:30:38

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湿气最重的时段,2025年的三伏从7月中旬持续至8月下旬,正是人体阳气外浮、湿热内蕴的高峰期。中医认为,此时适当摄入苦味食物,可借助其清热、燥湿、降浊的特性,帮助身体平衡内外环境。以下四类苦味食材,既能解暑祛湿,又能健脾护阳,尤其适合体内湿热重或脾胃虚弱的人群。

苦瓜:天然的降糖卫士

苦瓜被誉为“植物胰岛素”,其富含的苦瓜素和多肽类物质能辅助调节血糖,对三伏天因饮食不节引发的血糖波动有缓和作用。每100克苦瓜含56毫克维生素C,相当于半个柠檬的摄入量,搭配其高钾低钠的特性,堪称夏季排汗后的电解质补充剂。建议脾胃虚寒者用豆豉或辣椒煸炒苦瓜,中和寒性;血糖偏高人群可尝试凉拌苦瓜,保留更多活性成分。需注意单日食用量不宜超过200克,否则可能引发腹胀或低血糖。

菊花茶:暑热天的明目凉方

杭白菊、亳菊等品种含有挥发油和黄酮苷,能像“微型空调”般疏散头面风热,缓解三伏天常见的目赤肿痛、头晕目眩。对于长期空调环境下出现的眼干涩,建议用菊花配枸杞(5:1比例)冲泡,既平衡菊花的寒凉,又增强护眼效果。但需警惕:阳虚体质者饮用后可能出现腹泻,可添加3片生姜同煮;经期女性及风寒感冒患者则应暂避此茶。

苦丁茶:三高人群的代谢加速器

这种叶片肥厚的山茶科植物,含有的苦丁皂苷和咖啡碱能促进脂肪分解,其降甘油三酯的效果被形象地称为“血管清道夫”。每日1-2克干茶沸水冲泡,对三伏天饮食油腻引发的口干口臭有显著改善。但需特别注意:苦丁茶的寒性是普通绿茶的3倍,虚寒体质者饮用可能加重四肢冰冷,建议搭配2颗红枣或1克陈皮调和。

败酱草:被低估的肠道消炎药

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,败酱草的辛味能发散郁热,苦味可涤荡肠浊,对夏季频发的细菌性痢疾有独特优势。新鲜败酱草焯水后凉拌,能缓解痱子瘙痒;与薏米同煮成药膳,适合术后恢复期预防伤口感染。因其活血化瘀作用较强,孕妇及腹泻初起者应禁用。

三伏贴与苦味食材的协同效应

在三伏天“冬病夏治”的黄金期,外敷三伏贴配合内服苦味食物可形成立体调理。例如:贴敷大椎穴的同时饮用菊花茶,能增强疏风散热的功效;脾胃贴(中脘穴)搭配适量苦瓜,可提升祛湿效率。但阴虚火旺者需谨慎组合,避免过度耗伤津液。建议每伏期连续食用苦味食材不超过10天,给脾胃留出自我调节的空间。

把握三伏30天的调理窗口,关键在于“苦寒有度”。湿热体质者可每日轮换不同苦味食材,总量控制在鲜品200克或干品10克以内;脾胃虚弱者应采用“苦味+辛温”的搭配逻辑,如苦丁茶配肉桂。通过这种既传统又科学的饮食智慧,让苦味成为三伏天的健康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