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本刊创办于1989年。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。西安医科大学主办。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。西安交通大学主办。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性病学专业期刊。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。本刊主要报道我国现代医学及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有关皮肤性病科学在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。本刊始终遵循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注重科学性、实用性、创新性、注重中青皮肤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”的办刊方针。14年来在上级主管,主办单位领导的关怀下,在全体编委作者,读者及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。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。许多地区和单位已将本刊列为晋升职称发表论文必须的期刊之一。
高温防护指南:科学抵御热射病
时间:2025-07-31 17:06:47
盛夏时节,烈日炙烤下的高温不仅是体感的煎熬,更潜藏着威胁生命的健康风险。据最新发布的《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5)》,热射病作为最凶险的高温急症之一,每年夺走大量生命。而中暑、脱水等看似普通的症状,若处理不当,可能迅速演变为不可逆的器官损伤。这场与高温的博弈中,科学防护是抵御“沉默杀手”的关键防线。
水分:被忽视的生命防线
当口渴信号出现时,身体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——这一生理特点让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危机。成年人每日需饮水1500-2000毫升,相当于4瓶标准矿泉水,但在高温环境下,每小时可能需补充1-2升水分。如同汽车发动机需要冷却液,人体在出汗散热时会同步流失电解质,此时稀释的补液盐比单纯喝水更能有效维持体液平衡。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,他们的口渴感知迟钝或调节能力弱,家人需像定时闹钟般提醒饮水,并可通过西瓜、黄瓜等高水分食物辅助补水。
时间与空间的防护艺术
阳光最毒辣的11:00-15:00时段,紫外线强度堪比正午时分的沙漠地表,此时户外活动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天然烤箱中。训练或劳动应采用“分段式策略”:每工作30分钟转入阴凉处休息10分钟,模仿树木在烈日下的间歇性休眠。若必须外出,浅色透气衣物如同天然空调,能将体表温度降低2-3℃;而一顶宽檐草帽的遮阳效果,相当于为头部撑起一把紫外线过滤伞。值得注意的是,浑身大汗时直接冲冷水澡会触发血管痉挛,就像烧红的铁块突遇冰水,正确做法是擦干汗水后,用温水缓缓降温。
环境调控的微观战场
空调温度设定在26-28℃并非随意为之,这是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黄金平衡点。当室内外温差超过8℃时,血管会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般频繁收缩扩张,极易引发热感冒。每小时开窗通风5分钟的动作,相当于给密闭空间做一次“肺部换气”,既能避免空调病,又能防止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头晕乏力。特别要避免空调冷风直吹头部,这如同用冰锥刺激脑部神经,可能诱发偏头痛甚至面瘫。
高危人群的守护密码
慢性病患者、孕妇和肥胖者的体温调节系统如同超负荷运转的老旧电路,更易在高温下“短路”。对于这些人群,午睡不再是养生选择而是必要措施——研究显示,30分钟的午睡能让心血管系统获得相当于夜间睡眠70%的修复效果。若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,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,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大动脉,这相当于为过热的身体安装临时散热片。值得警惕的是,热射病患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注意力涣散,随后会像电脑死机般突然倒地,此时核心体温往往已超过40℃,必须争分夺秒送医。
在这场与高温的无声较量中,防护措施的本质是重建人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。从饮水的节奏到衣物的选择,从作息调整到空间管理,每个细节都是对抗热损伤的盾牌。记住,当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时,那不仅是天气提示,更是生命安全的红色警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