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本刊创办于1989年。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。西安医科大学主办。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。西安交通大学主办。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性病学专业期刊。199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。本刊主要报道我国现代医学及中医、中西医结合有关皮肤性病科学在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。本刊始终遵循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注重科学性、实用性、创新性、注重中青皮肤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”的办刊方针。14年来在上级主管,主办单位领导的关怀下,在全体编委作者,读者及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。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。许多地区和单位已将本刊列为晋升职称发表论文必须的期刊之一。
超加工食品:心血管的隐形杀手
时间:2025-08-13 15:22:23
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中,超加工食品已悄然成为餐桌上的常客。这些经过多重工业加工、添加大量盐、糖、脂肪和防腐剂的食品,正以看似便捷美味的方式侵蚀着我们的健康。美国心脏协会最新科学声明明确指出,超加工食品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存在直接关联,这一结论基于全球近千万人的研究数据,其危害程度远超多数人的想象。
高油高糖高盐的“三重打击”机制
当这三种成分在食品中同时高浓度存在时,会形成协同破坏效应。高盐饮食如同给血管持续加压,钠离子过量会导致水钠潴留,使血容量增加10%-15%,相当于给心脏增加了一个小型水泵的负荷。而高糖高脂的组合则像在血液里倾倒粘稠的糖油混合物,不仅促使肝脏将多余糖分转化为脂肪储存,还会造成胰岛素抵抗——这好比门锁生锈后,钥匙(胰岛素)无法正常打开细胞大门吸收血糖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显示,长期摄入这类食品的人群,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相当于提前衰老8-10年。
心血管系统的“沉默杀手”
超加工食品对心脏的伤害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。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对32万人的研究发现,每日饮食中超加工食品比例每增加10%,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上升6%。这是因为其中的反式脂肪会像砂纸般摩擦血管内壁,形成微小伤口后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俗称“坏胆固醇”)便在此沉积形成斑块。更危险的是,这类食品中缺乏的膳食纤维本应充当血管“清道夫”,其缺失使得动脉硬化进程加速。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高的人群,突发心梗的概率比最低摄入组高出24%,相当于每天抽半包香烟对心血管的影响。
糖尿病患者的“甜蜜陷阱”
对于糖代谢异常人群,超加工食品的危害呈指数级放大。哈佛大学追踪研究发现,这类食品中的精制碳水化合物会使血糖如同过山车般剧烈波动,迫使胰腺超负荷工作。持续10年后,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程度相当于自然衰老20年。更棘手的是,工业果糖添加剂会绕过饱腹感信号机制,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热量。临床数据显示,糖尿病患者若每日超加工食品占比超过饮食总量的15%,其肾病风险将增加39%,这主要源于高糖高盐对肾小球滤过膜的联合损伤。
中老年人的营养保卫战
针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中老年群体,营养学家提出“减法+加法”策略。减法是指将加工肉制品、含糖饮料等“四高食品”(高盐、高糖、高脂、高热量)的摄入量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15%以下——约相当于一个汉堡或两片培根的量。加法则是用全谷物、优质蛋白和深色蔬菜构建“营养金三角”:全麦面包中的膳食纤维能像海绵般吸附多余脂质;三文鱼等深海鱼提供的ω-3脂肪酸可减轻血管炎症;西兰花所含的硫代葡萄糖苷则是天然的解毒剂。值得注意的是,烹饪方式的选择同样关键,蒸煮等低温处理能最大限度保留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质。
从实验室到餐桌的行动指南
改变饮食习惯需要循序渐进。首先实施“标签审查制度”,避免购买成分表中出现氢化植物油、果葡糖浆等5种以上添加剂的产品。其次采用“彩虹饮食法”,确保每日摄入5种以上颜色的天然食材,其丰富的植物化学物质能中和加工食品的毒性效应。对于特殊人群,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建议实施“20分钟法则”:进食前等待20分钟,让身体的饱腹信号有足够时间传递,可减少15%-20%的热量摄入。临床研究证实,严格执行这些措施的心血管高危人群,6个月内血管弹性改善程度相当于收缩压降低10mmHg带来的益处。
健康的选择从来不是剥夺,而是智慧的置换。当我们用新鲜草莓替代草莓味糖果,用自制坚果棒取代工业能量棒,改变的不仅是味觉体验,更是为生命银行存入一笔可观的健康储备。美国心脏协会强调,即使将超加工食品的摄入比例从50%降至30%,也能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近四成——这相当于给心脏安装了一个天然的防护盾。在饮食革命的道路上,每个微小的调整都是对未来的自己最好的投资。